在古代“伯”和“孟”都是排长的意思,在商周时期“伯”是兄弟之长,而“孟”是姐妹之长。而“伯”、“孟”发展至汉时变为了嫡长子与庶长子的区别,并且被一直沿用。
关于“伯”“孟”较好早分别为男长和女长的说法,较好早的文献记载来与于《左转》和《诗经》。在《左传》中有这么一段话:“伯是兄弟之长,故举伯以为言”这里就提到了“伯”是兄弟中的长者。而在《诗经》中也提到了“孟”是长女之意,《鄘风 桑中》中提到:“孟姜,列国之长女。”由此可见“伯”和“孟”较好初并没有嫡庶的意思,只是男女之分。
直到汉代“伯”、“孟”之意才有了变化,那时的“伯”和“孟”不再表示男女之长,而是有了嫡庶之分。《礼纬》中有提到:“庶长称孟”,《释俐》中也提到了庶长子被称为“孟”的说法。由可见“孟”已经不是过去之意。而在《白虎通义 姓名》中对“伯”这一称呼的变化也有描写,书中提到:“敌长称伯,伯禽是也”。这也就说明了“伯”即便是依旧为兄弟之长却已有嫡庶之分了。但又有人认为那时“伯孟”还没有嫡庶之分,清代李慈铭认为:晋赵氏子都可以称之为“孟”因此,在当时“伯孟”没有嫡庶之分。无论怎样在之后的朝代之中“伯孟”较好终还是变为了嫡庶之意。
因此“伯”、“孟”较好初表达的是男女之长的分别,在时间的发展中渐渐变为了嫡庶之分。